故有消瘅、消中、消渴、风消、膈消、肺消之说。 是必以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,以其所胜时者起也。
又曰阴与阳绝,则阳不附阴,故当补足太阳,泻足少阴,使刚柔相济,则乖者和矣。可按,可药,可浴,在解其表里之风热耳。
【阐释】《难经》谓:"呼出心肺主之,吸入肝肾主之,呼吸之中,脾胃主之。颊筋有寒则急,引颊移口;有热则筋弛纵,缓不胜收,故僻。
小肠咳状,咳而失气,气与咳俱失。苦其病甚,则当用五十九刺。
标本已得,邪气乃服。缓而滑曰热中,又缓者多热,故以尺缓为实也。
若味有偏用,则气有偏病。阳明之脉起于鼻,会于面,出于口,故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,肺为脏腑之盖而主气,故令人咳而气逆。